听新闻
放大镜
公共娱乐场所成未成年人成长 “泥潭”违法接纳、雇佣暴露监管漏洞亟需引起重视
2020-07-16 10:10:00  来源:连云港市海州区检察院

  近年来,网吧、酒吧、KTV等公共娱乐场所部分商家为刺激市场消费,采取隐蔽手段,“雇佣、接纳、消费”未成年人,挑战未成年人发展的健康环境。海州区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相关场所为创收、盈利违法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暴露行业发展和部门监管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引起警惕。

  一是“隐匿式”接纳未成年人,陪酒现异地 “交换生”。绝大多数营业性公共娱乐场所均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或限入警示

  标志,但该院在检查中发现,部分酒吧、KTV不核对疑似进入的未成年人身份证明,甚至为经常出入的“熟脸”未成年人提供应对检查的方法,如“浓妆艳抹装成熟”、“告知后门方便逃离”等。部分场所雇佣未成年人从事陪侍服务,并准备样貌相似的成年人身份证用于应对检查。娱乐场所雇佣未成年人出现了有组织的“异地交换”现象,即本地严查或疫情“行情不好”期间,由专门人员组织安排卖淫或陪酒未成年人至外地场所工作,外地查处严厉期间再至本地场所工作。

  二是绕过高强度监管,借“合法外衣”掩饰违法经营。近年来,行政部门对公共娱乐场所的审批力度和违法查处力度不断加强,部分场所“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是经营餐厅,实则内部是经营KTV、酒吧,借此逃避高强度监管。相关执法部门在对餐厅进行检查时,即使发现问题,也因超越职责范围难以查处,使得监管陷入僵局。改变场所名称的方式规避执法部门整治。

  三是联合执法配合不到位,“保护势力”仍需严查。2018年以来,该院曾多次监督辖区公安、市场监督管理、文体旅游、人社、消防等单位开展联合突击检查,查处6家KTV会所接纳未成年人娱乐、雇佣未成年人陪酒,4家网吧为未成年人提供成年人身份证明,5家酒吧接纳未成年人情况,但相关部门并未按照检察建议进行常态化检查,检查过程“蜻蜓点水”,协同配合不畅,如相关场所有专门的“消息群”,“查到一处、惊动一片”,联合检查前有人员提前泄密,查处前后即刻有人打探说情。疫情缓和以来,陆续经营的部分违法违规场所背后依然有“能量柱”撑腰。

  对此,检察机关建议:一是注重源头整治。严格执行公共娱乐场所准入审核机制,细化对申报的具体名目和资质的审核,提升违法成本。二是形成多部门执法合力。市场监管、文体旅游、人社、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净化未成年人外部成长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成立专门的联合执法组,常态化、专业化打击,确保执法有依据,检查无死角。三是深挖背后保护势力。鼓励群众积极举报监督,多措并举形成社会、学校、家庭、职能单位“四位一体”监督体系。对于相关娱乐场所的背后势力要深挖细查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使得违法违规现象“无依无靠”。四是加强普法力度。坚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及时通报被查出的违法违规娱乐场所。通过开辟投诉答疑专栏、开展执法宣传、在线普法直播,推送提醒消息等方式,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健康社会观念。

  编辑:海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