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快递运输成犯罪“安全通道”、违禁物品成“免检产品”亟需堵住监管漏洞规范行业发展
2020-07-16 09:40:00  来源:连云港市海州区检察院

  近年来,随着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购买力的不断提升,快递已经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需求,但同时也伴生着成为犯罪“安全通道”的问题。2017年以来,海州区检察院办理涉快递运输犯罪案件17件23人,暴露出快递行业存在运输物品准入标准粗犷、收寄验视制度执行松散、规范化管理缺失和实名制执行漏洞被非法借力等多方面问题,亟需强化内部清查和外部监管,规范行业发展。

  一、运输物品“鱼龙混杂”,准入标准粗

  犷。快递运输的物品准入“关口”不严,虽然对禁止运输的物品的类别进行了规定,但未进一步细化,无法成为管控违禁物品的有力抓手,使得高浓度酒精、拆解的枪支零件等物品进入流通环节。如海州区检察院办理的雷某非法制造、买卖枪支案中,卖家将枪支拆卸成零件附带枪支组装说明书,借助快递物流有计划、分批次寄送给雷某,同时用阀门、打气筒等常见五金配件名称描述所寄快递的物品并用锡纸和泡沫进行伪装封装,雷某按照提供的安装视频最终组装出枪支。枪支包装好后犯罪嫌疑人会选择城乡结合部附近检查验证较少、小型的快递网点进行寄送。就是通过两个快递包裹以五金配件的名义将气步枪的零件

  二、收寄验视制度执行松散,违禁物品成为“免检产品”。随着快递数量大幅增长,执行收寄验视与追求工作效率的矛盾日益凸显,快递公司往往追求效率而弱化对收寄验视环节的要求,许多快递点未配备验视仪器,对特殊物品交易未核实相关证明文件,对用户拒绝当面验视的仍然予以收寄,甚至部分快递员将熟悉客户的寄件变为“免检产品”,一律放行。如海州区检察院办理的刘某非法收购、出售濒危野生动物制品案,被告人将玳瑁制品多层包装,从外表难以发现是违禁物品,并通过给“小费”的方式与快递员勾结,省去快递检验的步骤,将玳瑁和玳瑁制品发给下家。

  三、小型快递网点管理缺失,成为犯罪分子首选目标。城乡结合部、郊区的住户稀疏,经济发展滞后,人员素质与检测仪器都无法比拟中心城区,配置的多为小型的快递网点,缺乏规范化管理,检查验证较少,易于逃避监管,成为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海州区检察院办理的17起案件中,90%以上是在城乡结合部、郊区的快递点实施的。如海州区检察院办理的王某非法买卖爆炸物案中,王某在位于海州区城区边缘的某快递点,多次成功买卖具有爆炸性硝化棉的“单基粉”合计251公斤,据证人陈述,王某长期多次在此快递点寄送,快递员对其十分熟悉,但却对王某每次寄件时编造的假姓名视而不见。

  四、实名制执行漏洞被非法借力,助长黑色产业链延伸。犯罪分子为了逃避监管,编造假名收寄违法物品,使用非实名制电话卡用于联络,犯罪后追查难度较大。虽然自2015年起,已经全面实行快递实名制登记,但仍然存在部分快递点不查看身份证和如实录入个人信息,仅根据寄件人口头提供的信息录入。如海州区检察院办理的王某非法买卖爆炸物案中,王某通过快递售卖具有爆炸性硝化棉的“单基粉”时,不填邮寄地址,寄件人姓名全系胡乱编造,用于寄件的两个手机号码也为非实名制的电话卡号码。

  对此,检察机关建议:一是规范快递行业收寄验视。快递公司严格落实实名收寄制度、收寄验视制度和过机安检制度,并作出验视标识。投递环节发现违禁物品,应及时报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处理。二是物流管理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针对性开展执行收寄验视、实名收寄和过机安检三项制度专项整治活动,敦促物流快递企业规范执行寄送要求,并定期开展邮政行业安全警示教育培训,阻断寄售违禁物品的运输路径。三是加强行业教育培训力度。快递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方能上岗作业。培养物流快递从业人员辨别违禁物品的能力,提升法律意识,督促规范运输快递。四是真正落实快递运输实名制。寄快件时明确要求寄件人出示身份证、登记个人信息,将寄件人身份证号和手机号录入公安部门统一管理的系统,便于对违禁物品上溯追查。

  编辑:海检宣